化學是什么?-第4章 什么的化學和化學的什么(2)
發(fā)布時間:2022-01-07 來源:北達燕園微構分析測試中心
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上一篇文章回顧:化學是什么?-第4章 什么的化學和化學的什么(1)
4.2 化學的什么
4.2.1 化學物質及常用名稱
化學試劑(chemical reagent)是指供化學研究實驗、分析化驗和教學使用的純化學物質。它的品種已多達上萬種,按其組成和結構常分為無機試劑、有機試劑和生化試劑(有時也將它并入有機試劑中)。按其用途又可分為標準試劑、通用試劑、特效試劑、指示劑、溶劑、儀器分析專用試劑、高純試劑、有機合成基礎試劑、生化試劑、臨床試劑、電子信息工業(yè)專用試劑、教學實驗用試劑等。我國對實驗室通用試劑的純度等質量標準的制定有4種規(guī)格:
(1)優(yōu)級純或一級品。符號GR,綠色標簽,用于精密分析實驗。
(2)分析純或二級品。符號AR,金光紅色標簽,用于一般分析實驗。
(3)化學純或三級品。符號CP,藍色標簽,用于一般化學實驗。
(4)生化試劑。符號BR,咖啡色或玫紅色標簽,用于生物化學實驗。
1994年,我在《百科知識》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化學鍵:它把原子結合成世界”,其內容是說明化學鍵是將原子結合成物質世界的作用力?;瘜W鍵有強弱之分。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是三種強的典型的化學鍵,它們是在分子或晶體中,將兩個或多個原子相互結合在一起的作用力,導致原子(或離子)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分子和晶體。分子之間以及分子以上層次的超分子和其他各種有序和無序的聚集體,則是依靠氫鍵、靜電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華引力等較弱的作用力,將分子結合在一起,這些弱的相互作用其作用能比強化學鍵的鍵能小1~2個數量級,稱它們?yōu)榇渭夋I。由于鍵型變異及結構的復雜性,在一種單質或化合物中,常常包含多種類型的化學鍵。若將共價鍵、離子鍵、金屬鍵和次級鍵等4種不同鍵型排列在四面體的4個頂點上,則構成化學鍵鍵型四面體,如圖4.2.1所示。根據單質或化合物中存在的化學鍵類型,可以標出該單質或化合物在圖中的位置。石墨晶體的位置處在由共價鍵、金屬鍵、次級鍵組成的三角平面中心,表明石墨晶體是由這三種型式的化學鍵將C原子結合在一起。
共價鍵是指由A和B兩個原子共用一對自旋相反的電子互相吸引而形成的化學鍵。每一對自旋相反的電子形成一個共價單鍵,常用A—B表示。若A和B兩個原子共用兩對或三對電子,形成的化學鍵稱為共價雙鍵或三重鍵,以[插圖]表示。按分子軌道理論,當兩個原子互相接近時,它們的原子軌道互相疊加組成分子軌道,電子進入成鍵軌道,體系的能量降低,形成穩(wěn)定的分子,此即原子間通過共價鍵結合成分子。由于原子軌道在空間按一定的方向分布,成鍵方向疊加最大,所以共價鍵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圖4.2.2示出若干分子中的共價鍵。
(a)H2,(b)O2,(c)N2,(d)P4,(e)H2O,(f)C2H6,(g)C2H4,(h)C2H2,
(i)C6H6共振結構式,(j)C6H6簡化式
在共價鍵中,通過鍵軸方向不存在節(jié)面的分子軌道稱為σ軌道,由σ電子形成的共價鍵稱為σ鍵。通過鍵軸方向存在一個節(jié)面的分子軌道稱為π軌道,由π電子形成的共價鍵稱為π鍵。通過鍵軸方向存在兩個互相垂直的節(jié)面的分子軌道稱為δ軌道,由δ電子形成的共價鍵稱為δ鍵。共價單鍵通常是σ鍵。共價雙鍵中一根是σ鍵,另一根是π鍵。共價叁鍵中,一根是σ鍵,另兩根是π鍵。共價四鍵中,一根是σ鍵,兩根是π鍵,還有一根是δ鍵,如中存在
。
在共價鍵中,電子局限在兩個原子的區(qū)域,稱為定域鍵。由多個原子參與形成的化學鍵稱為離域鍵。離域鍵有的是缺電子多中心鍵,如B2H6中有兩個彎曲的BHB三中心二電子(3c-2e)鍵。大量存在于芳香族有機分子中的多中心鍵為離域π鍵,如苯分子中6個C原子和6個電子形成的 離域π鍵。
由不同種類原子之間形成的共價鍵,因兩個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不同,整個化學鍵的正電荷重心和負電荷重心不重合,這種共價鍵稱極性共價鍵,簡稱極性鍵,如HCl分子中的HCl鍵,H原子端顯正電性,Cl原子端顯負電性。由同核的兩個原子形成的雙原子分子中的化學鍵是非極性鍵。
兩個成鍵原子間電子云分布的極大值偏離兩原子間連線的化學鍵,成鍵電子云的分布呈彎曲形。這種化學鍵稱為彎鍵。例如,四面體形P4分子中電子云極大值處在PP鍵外側,形成的化學鍵是彎鍵。
金屬鍵的形成是由于金屬元素的電負性較小,電離能也較小,金屬原子的外層價電子容易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晶粒中由各個正離子形成的勢場中比較自由地運動,形成自由電子或稱離域電子。這些在金屬晶粒中運動、離域范圍很大的電子和正離子吸引膠合在一起的作用力,稱為金屬鍵。純金屬或合金不論是固態(tài)或熔融態(tài),都存在這種自由電子和正離子,原子間的結合力都是金屬鍵。金屬鍵沒有方向性,每個原子中電子的分布基本上呈球形,自由電子的膠合作用將使球形的金屬原子作緊密堆積,形成能量較低的穩(wěn)定體系。金屬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傳熱性,和金屬鍵的自由電子密切相關。金屬優(yōu)良的延展性和金屬光澤,以及金屬容易形成各種成分的合金等性質都決定于金屬鍵的特性。金屬晶體的結構可看作球形原子堆積密度大、配位數高、能充分利用空間的結構。金屬單質的等徑圓球密堆積的結構類型最常見的有:
立方最密堆積(ccp)
如圖4.2.3(a)所示,在常溫常壓下Cu、Ag、Au、Al、Ca、Sr、Ni等16種金屬采用這種結構。
六方最密堆積(hcp)
如圖4.2.3(b)所示,在常溫常壓下Be、Mg、Ti、Zn、Sc、Er等20多種金屬采用這種結構。
雙六方最密堆積(dhcp) 如圖4.2.3(c)所示,在常溫常壓下La、Ce、Pr、Nd等10種金屬采用這種結構。
體心立方密堆積(bcp)
如圖4.2.3(d)所示,在常溫常壓下Li、Na、V、Fe等13種金屬采用這種結構。
注意,在有些化合物中,金屬原子間形成金屬-金屬鍵,例如(CO)5Mn—Mn(CO)5分子中存在Mn—Mn共價單鍵,分子中存在
共價雙鍵,
分子中存在
共價叁鍵。它們都是共價鍵,而不是金屬鍵。
離子鍵是指正、負離子以它們所帶的正、負電荷間的靜電吸引力而形成的化學鍵,又稱靜電鍵。它一般由電負性較小的金屬元素和電負性較高的非金屬元素化合形成,例如金屬鈉和氯氣反應,形成氯化鈉晶體,在其中Na+和Cl-之間的化學鍵即為離子鍵。離子鍵的強度正比于正負離子電價的乘積,而和正負離子間的距離成反比。由于離子的極化變形等原因,鍵型發(fā)生變異,離子間的結合力常含有部分共價鍵,純粹由靜電作用的離子鍵較少。離子化合物常溫下通常是以晶體狀態(tài)存在。圖4.2.4示出NaCl(a)和CsCl(b)的晶體結構。在NaCl結構中,每個Na+周圍有6個Cl-,每個Cl-周圍有6個Na+;在CsCl結構中,每個Cs+周圍最鄰近的有8個Cl-,每個Cl-周圍有8個Cs+。NaCl的晶體結構也可看作Cl-作立方最密堆積[如圖4.2.4(a)],Na+填在密堆積的八面體空隙中形成。
根據NaCl晶體中的離子鍵結構,可以解析它所具有的性質:
① NaCl晶體是由Na+和Cl-交替排列而成,并不存在Na—Cl雙原子分子。準確地說,不應稱NaCl為分子式,而應稱為化學式。
② Na+和Cl-間的接觸距離為282 pm,為推得離子的大小提供可靠的實驗數據。
③ NaCl晶體溶于水的過程是晶體中正負離子水化的過程,不是中性Na—Cl分子離解過程。溶液中由于存在Na+和Cl-離子而能導電。
④ NaCl晶體的熔點較高(801℃),這是由于它結構中每個離子都被異性離子包圍吸引,而不存在特別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⑤ NaCl晶體中離子的位置固定,是絕緣體,不導電;當熔化后,帶電的Na+和Cl-在熔體中能各自向相反方向遷移導電。
氫鍵是除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三種強鍵外,弱鍵中的強者,它通常用X—H…Y表示,其中X、Y均為電負性較高的原子,即F、O、N、Cl等。當H原子和X原子形成共價鍵X—H時,由于X原子的電負性高,吸引價電子的能力較強,電子靠近X原子,使H原子帶有部分正電荷。帶部分正電荷的H原子遇到帶有孤對電子而電負性較強的Y原子時,H…Y間存在著較強的靜電吸引力以及部分共價鍵的作用力,使它們之間接觸距離縮短,吸引力加強,這種原子間的作用和H、X、Y三個原子都有關系,故用X—H…Y表示。氫鍵的鍵長是指X和Y之間的距離,而不是H…Y的距離。
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結構化學家鮑林(L.Pauling,1901—1994)等從測定冰等化合物的晶體結構及冰的升華熱等數據,提出氫鍵的重要性。在他所著的《化學鍵的本質》中,提出分子間趨向于盡可能地生成氫鍵,以降低化合物的能量,增加穩(wěn)定性。他還用這個觀點研究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提出蛋白質中多肽鏈通過氫鍵形成α-螺旋體和β -折疊層的結構模型,在以后測定的蛋白質結構中得到了證實,這對于蛋白質結構的認識起了很大的作用。到20世紀50年代,沃森(J.D.Watson,1928—?。┖涂死锟耍≒.H.C.Crick,1916—2004)提出脫氧核糖核酸(DNA)雙螺旋結構,正是氫鍵結構的范例,開辟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等新領域。在DNA雙螺旋中,有機堿的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通過氫鍵結合成對:
這兩對的氫鍵專一互補配對作用的規(guī)律,是20世紀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發(fā)現之一。
化學武器是指由具有毒性的化合物或混合物,以其毒害作用制成的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它不同于炸藥用以制作槍彈和炸彈,不同于煙霧劑用以制造煙霧彈,也不同于汽油用于制作燃燒彈和凝固汽油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軍隊在與英法聯軍作戰(zhàn)中,首次利用了氯氣彈,開創(chuàng)使用化學武器的先例。下面分別舉幾個化學武器所用材料的情況。
光氣學名碳酰氯。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使用的窒息性化學武器。1915年德國軍隊使用光氣的第一天,有1000多人中毒,兩天內死去146人,幸存者長年累月忍受折磨。1917年,英國軍隊也用液態(tài)光氣做成的炸彈回擊德軍,當炸彈炸開,炸彈中的液體光氣氣化為煙霧,除許多士兵中毒外,運送輜重的馬匹、樹上的鳥以及壕溝里的老鼠等生物也都中毒死亡。
氫氰酸(HCN)、氰化鉀(KCN)和氯化氰(ClCN)等氰化物是劇毒物質,也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用作配位體及合成其他產物的中間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希特勒納粹分子曾用氰化物一類全身中毒性毒劑殺死集中營中250萬名戰(zhàn)俘和平民。
芥子氣學名為二氯二乙硫醚。純品為無色油狀液體,有大蒜味。芥子氣為糜爛性毒劑,1917年德國軍隊曾經使用它,使受害者角膜發(fā)炎,眼睛喪失視力,咽喉酸痛,呼吸困難,皮膚灼傷、出現水泡糜爛。1986年在兩伊戰(zhàn)爭中伊拉克的薩達姆曾用芥子氣攻擊伊朗士兵,致使8500多名士兵和伊拉克平民喪生。日本在侵華戰(zhàn)爭也用過這種化學武器,1945年投降后沒有銷毀,也沒有交待罪惡事實,甚至還將它掩埋到地下。2003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工人在挖掘地基時挖出5個儲芥子氣的金屬桶,因不知道它是毒物,在拆卸過程中發(fā)生泄漏,致使43人不幸中毒,其中1人死亡。
沙林學名甲氟膦酸異丙酯。無色液體,神經性毒劑。能被NaOH或Na2CO3堿性溶液水解成無毒的化合物。沙林沒有在戰(zhàn)爭中大規(guī)模使用過,但是在1995年3月20日,奧姆真理教用它在東京地鐵發(fā)動攻擊,致使6000余人中毒,即使搶救及時,也有12人死亡,14人終生癱瘓。
畢茲學名二苯基羥乙酸-3-奎寧環(huán)酯。畢茲為失能性毒劑。白色或黃色粉末,不易溶于水,易懸浮分散在水中。人吸入畢茲氣溶膠,會出現一系列中毒癥狀:口、鼻、喉有焦灼感,皮膚干燥潮紅,不能走動,不能準確回答問題,士兵失去戰(zhàn)斗能力。
1965年、1969年和1970年,美軍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多次使用畢茲毒氣彈,使越南守軍喪失戰(zhàn)斗能力,美國軍隊趁機發(fā)動攻擊,占領陣地,并將越軍刺死。
現在,禁止化學武器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1992年第41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關于禁止發(fā)展、生產、儲藏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這種武器的公約》。1997年正式生效。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通常是指對病原微生物、寄生蟲、惡性腫瘤所致疾病的化學藥物治療。目前多指腫瘤化療,即應用藥物治療惡性腫瘤。雖然各類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作用機制不同,但總的目的是要抑制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達到控制癌癥的發(fā)展和治療目的??拱┧幬镞M入人體后迅速分布到全身,既可殺滅局部的腫瘤也可殺死遠處轉移的腫瘤,因此化療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熓侵委煱┌Y的多種方法之一,對于那些有全身擴散傾向以及中晚期腫瘤是主要治療手段。多數情況下,化療需與手術、放療聯合使用?;煹男ЧQ于腫瘤的類型和病況。有的可以治愈,更多的是抑制腫瘤生長和擴散,延長生存期。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和組織造成損害,產生較大的毒副作用,如免疫功能下降、白細胞減少、消化道黏膜潰瘍、脫發(fā)等。所以化療都是分次進行,即多療程治療。通過療程后的間歇,讓正常細胞得到修復和恢復,配合飲食調理、營養(yǎng)的補充,使病人能堅持完成計劃的化療周期,達到應有的療效。化療藥物來自植物和人工合成,已超過數十種?,F階段臨床使用的抗癌藥物可分為:① 烷化劑,如環(huán)磷酰胺等;② 抗代謝物,如甲氨喋呤、氟尿嘧啶;③ 抗腫瘤抗生素,如絲裂霉素;④ 激素類的抗癌藥,如甲羥孕堿、甲地孕酮;⑤ 植物成分的抗癌藥,如長春新堿、長春地辛、香菇多糖;⑥ 其他抗癌藥及輔助冶療藥,如順鉑、卡鉑、干擾素等。近些年來,靶向藥物已經取得一定成果。靶向藥物治療就是使藥物瞄準腫瘤部位,使局部保持較高的濃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提高對腫瘤的殺傷力;而對正常組織細胞的作用小,相對毒副作用弱,大大減輕病人痛苦,明顯提高療效。最新的分子靶向藥物利用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分子生物學上的差異(包括基因、酶、信號傳導等不同特性),通過調節(jié)細胞增殖的信號傳導和調節(jié)血管生成的傳導途徑等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直至最后殺滅。這類化療藥物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少,是非常有前途的化療藥物。在討論化學治療,特別是化學治療癌癥時,人們心里常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化學致癌物,另一個是化學恐懼癥。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化學致癌物是指能使人類或哺乳動物的機體誘發(fā)癌癥的化學物質。經動物致癌實驗證實,有致癌作用的化學致癌物已達1000多種。人類的腫瘤80%~85%與化學致癌物有關。可分為確證致癌物、懷疑致癌物和潛在致癌物三類:① 確證致癌物是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動物實驗都能證實與人類腫瘤有因果關系的化學致癌物,有26種左右,如砷、鉻、鉻酸鹽、鎳、二氯甲醚、氯甲醚、2-萘胺、4-氨基聯苯、4-硝基聯苯、石棉、聯苯胺、氯乙烯、苯并[a]芘等。② 懷疑致癌物是對人類有高度致癌可疑性的化學物質,約有30種,如鈹、鎘、亞硝胺類化合物、黃曲霉素及一些芳香類染料等。③ 潛在致癌物是對人類有潛在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如DDT、六六六、氯仿、四氯化碳、二甲基肼等。
化學恐懼癥是指在當今世界上有些人認為“凡是采用化學手段生產、合成的東西一概都是對人體有害的”。將有害有毒與化學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化學品畫等號,以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對化學合成物采取排斥和回避的態(tài)度。這是對化學的誤解和不必要的恐懼,也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化學在20世紀以來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雖然有些化學品有毒副作用發(fā)生,但化學品在提高生活質量、延長人類壽命等方面功不可沒。關鍵是要嚴格論證,安全使用,拒絕恐懼,理性對待。
化學家是從事化學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的簡稱。化學工程師是從事化學工業(yè)研究和生產技術的工程師。兩者常常是不可分的,即他既是化學家又是化學工程師。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化學起了極大的作用?;瘜W的發(fā)展造就了強大的化學家和化學工程師群體,其中杰出的英才,創(chuàng)造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業(yè)績,推動化學科學和化學工業(yè)深入而廣泛地向前發(fā)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下面以三人為例,介紹他們的主要業(yè)績。
1.門捷列夫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I.Mendeleyev,1834—1907)發(fā)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即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現在科學的表達應為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變化。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按其原子量的大小和它的性質編制出元素周期表,對各元素進行分族,即使得化學科學系統(tǒng)化。根據他編制的表,預言存在新的元素,如“類鋁”即以后發(fā)現的鎵、“類硼”即以后發(fā)現的鈧、“類硅”即以后發(fā)現的鍺。
1871年,門捷列夫發(fā)表文章寫道:“我認為最有興趣的是Ⅵ族中缺少一種類似碳的金屬元素。它緊接著在硅的下面,因此稱它為類硅,類硅的原子量應該大約是72,……比重大約是5.5,……它在一切的情況下是可熔的金屬,在強熱下揮發(fā)并氧化,不易分解水蒸氣,幾乎不與酸作用。不從酸中釋放出氫氣而形成很不穩(wěn)定的鹽。”1886年,溫克勒爾等發(fā)現了鍺,發(fā)現其性質幾乎和門捷列夫預言的完全一致。他們專門致函給門捷列夫寫道:“為您的天才工作的新勝利向您祝賀和表示深切敬意?!?/span>
周期律的確立是將科學實驗得到的知識,經過綜合分析而形成理論,具有科學的預見性和指導性。把各種元素看作有內在聯系的統(tǒng)一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簡單堆積,為尋找新元素提供理論上的向導。以后化學家經過探索研究,不斷發(fā)現了新元素,除填滿原來表中的空格外,還往前發(fā)展增添了新的周期。至今7個周期、18個族、118種元素,都已完整地被發(fā)現。
門捷列夫曾自己評價元素周期律:“定律的確證只能借助于由定律引申出來的推論。這種推論如果沒有這種定律便不能得到和不能想到,其次才是用實驗來檢驗這種推論。因此,我在發(fā)現了周期律之后,就多方引出如此合乎邏輯的推論,這些推論能證明這一定律是否正確,其中包括未知元素的特征和修改許多元素的原子量。沒有這種方法就不能確證自然界的定律。不論被法國人推崇為周期律發(fā)現人的尚古多也好,英國人所推崇的紐蘭茲(J.A.R.,Newlands)也好,以及被另一些人認為是周期律的創(chuàng)始人的邁耶爾(Mayer)也好,都沒有像我從最初(1869年)起就做的那樣,敢于預測未知元素的特性,改變公認的原子量,或一般說來,把周期律看作是一個自然界中結構嚴密的新定律,它能把散亂的材料歸納起來。”
為了紀念門捷列夫對科學的貢獻,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將原子序數為101號的元素命名為Mendelevium,元素符號為Md,中文名稱為鍆。不久前,聯合國宣布2019年為元素周期表國際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eriodic Table,IYPT),紀念門捷列夫創(chuàng)建元素周期表150周年。
瑞典化學工程師諾貝爾(A.B.Nobel,1833—1896)在19世紀50年代制造硝化甘油炸藥。這種炸藥是將甘油慢慢地加到濃硝酸和濃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反應而得。他發(fā)現用干燥的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后,可保有原來的爆炸能力,但引爆的敏感度大為降低,可以安全儲存、運輸。為此他取得了專利,使他在全世界都有炸藥制造業(yè)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國巴庫油田有產權,因而成為擁有巨富的化學家。對這些財富他立了遺囑,內容為:“請把我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以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并把獎金五等分,作下述五種獎的獎金,在每年獎給為全人類作出了最卓著貢獻的人。
(1)物理學獎。獎給在這個領域有最重要發(fā)現或發(fā)明的人。
(2)化學獎。獎給在這個領域有最重要發(fā)現或最重要改良的人。
(3)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獎給在這個領域有最重要發(fā)現的人。
(4)文學獎。獎給在這個領域表明了理想主義的傾向,有最優(yōu)秀作品的人。
(5)和平獎。獎給為國與國之間的友好,撤除或裁減軍備,召開和平會議以及實施和平會議的原則作出了最大努力的人。”
諾貝爾獎于1901年開始頒發(fā),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它已成為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獎項。鼓勵全世界無數的化學家、物理學家等獻身于科學事業(yè),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為了紀念諾貝爾對科學的貢獻,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將原子序數為102號的元素命名為Nobelium,元素符號為No,中文名稱為锘。
諾貝爾獎于1901年開始頒發(fā),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它已成為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獎項。鼓勵全世界無數的化學家、物理學家等獻身于科學事業(yè),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為了紀念諾貝爾對科學的貢獻,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將原子序數為102號的元素命名為Nobelium,元素符號為No,中文名稱為锘。
中國化學工程師侯德榜(1890—1974),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閩侯,1911年就讀于北京清華學堂,以全優(yōu)的成績震動了當時的清華園。1913年保送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和榮譽博士稱號。1921年學成回國,從此把畢生精力獻身于我國化學工業(yè)。作為我國近代化學工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他不僅是中國化學工業(yè)的開拓者,也是世界制堿技術權威。
1926年,侯德榜任永利化學工業(yè)公司總工程師兼堿廠廠長,突破索爾維集團的技術封鎖,攻克難關,建成亞洲第一家堿廠,用索爾維法年產萬噸紅三角牌純堿,在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暢銷國內外。1937年,他在南京生產首批合成氨、硫酸、硫銨和硝酸,開創(chuàng)我國化肥工業(yè)新紀元。1938年,他完成連續(xù)生產純堿和氯化銨的“侯氏堿法”,使原料鹽的利用率達到98%。1958年,他領導我國化肥專家開發(fā)生產碳酸氫銨新工藝,促進了化肥工業(yè)的發(fā)展。1962年,他實現聯合生產純堿和氯化銨的“聯合制堿法”,實現氨堿聯合生產,為我國化學工業(yè)作出巨大貢獻。侯德榜的科技著作碩果累累。早在1933年,他著的英文版《純堿制造》在美國出版,成為世界首部制堿專著。以后,他繼續(xù)修訂出版第二版。1960年,中文版《制堿工學》出版。1974年他病故后,他的學生和同事們繼承他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把他的專著傳承下去。2004年《制堿工學》(第二版)問世,此時正值我國純堿工業(yè)在產量和技術上均躍居世界首位之年,他這部傳世之作是純堿工業(yè)技術著作的主線。
未完待續(xù)......
▲
END
免責聲明:資料來源網絡,以傳播知識、有益學習和研究為宗旨,所提供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科學研究使用,其他用途不得轉載或下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13611330937